2021-08-11 / 369
■编者按
西湖“爆棚”、故宫“超限”、九寨沟“沦陷”……因游人拥挤成灾,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变成了“黄金粥”,其存废之争再度成为焦点。
主张废除黄金周的“反黄派”,一再痛陈黄金周的弊端,他们还算了经济账,认为黄金周不仅对旅游经济增长并无多大益处,甚至每年可能造成千万亿元的损失。
主张增加黄金周的“挺黄派”则认为,黄金周不但保障了民众的休息权和休假权,更满足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旅游的刚性需求,绝不应取消。
那么,对于长假到底应该怎么放?面对这种拥堵成灾的效应,我们又能否在制度设计或景区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
西湖“爆棚”、故宫“超限”、九寨沟“沦陷”……多地景区出现客流井喷,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困在景区里,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里,“人头攒动”依旧成了各地最明显的景致,黄金周再度陷入无法回避的假日怪圈,被不少人戏称为“黄金粥”。
当休闲度假变成疲于奔命,当道路拥堵、景区爆棚、吃饭排队成为黄金周的关键词,同往年一样,黄金周结束后迎来的便是有关其存废的大讨论。
“黄金周非但不能废除,而且还应该要增加!”电话那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旗帜鲜明地向法治周末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强调,黄金周不但保障了民众的休息权和休假权,更满足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旅游的刚性需求,因此绝不应取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xx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当前黄金周之所以“熬”成“黄金粥”,恰恰暴露出当前我国假期制度的不完善,长假的短缺导致民众无奈选择集中出游。
“与其取消黄金周,不如从制度和设计上不断完善假期调休、带薪休假等制度,并增设黄金周,加强热门景区的建设和预警,让黄金周不再发‘稠’。”刘思敏说。
“爆棚”的黄金周
10月12日虽然是周六,但和其他上班族一样,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区的吴英也要为黄金周的调假而去上班。晚上7点半,带着一脸倦容的她刚踏进家门,就把书包随手抛在了沙发上,“这债可算还完了”。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虽然休息了整整7天,但吴英的感觉却是特别“累”,身体累,心也累,更悲催的是“累半天假期还没留下什么好的回忆”。打开电脑,双击“十一照片”的文件夹,吴英开始向法治周末记者讲述“十一”出游的“悲惨遭遇”。
这个黄金周,吴x和丈夫选择带孩子一起去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谁知10月2日到了西湖后才发现那里没有美景,只有“人景”。据后来的数据显示,当日西湖景区累计客流量达100.89万人次。
“你看看,你看看,能看出这是断桥吗!”吴英用手指用力地敲击着屏幕上的照片,照片中作为西湖代表景点之一的断桥上人满为患,已成“人桥”。
由于一直被挤在人群中,吴x一家只能透过“人逢”欣赏近在咫尺的西湖美景,而家人的几张照片,也俨然成了游人们的“集体照”。
“哪里都是人挤人,甭说玩了,走路都要当心别踩到人家的脚。”吴英说,原本计划好的黄金周一周之旅,10月4日便提前草草收场。
其实像吴x一家的“坑爹”遭遇,在近年来的黄金周已渐成常态。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通报,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南京中山陵游人就超过接待量10倍,北京故宫、厦门鼓浪屿等地也超过4至8倍。
今年的情况又进一步加剧。据统计,今年“十一”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比去年中秋国庆8天长假又增长了0.7%。
仅以10月2日为例,故宫全天接待游客17.5万人,不得不启动单向参观的强制措施,游客只能从南侧的午门进入,一路向北,不能反向回头;四川九寨沟景区也接待游客4万人,并出现4000多名游客滞留的情况,部分游客滞留时间长达5小时,景区不得不出动武警维持秩序……
面对种种乱象,民众纷纷以网晒各地“人海景观”、创作“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堵在最中间”这样的“黄金周诗词”来宣泄着心中的不满。
当景区爆棚、道路拥堵成了黄金周的主元素,在抱怨的同时,有关黄金周存废的讨论也不可避免地展开了。
公众不满调假制度
在“挺黄派”和“反黄派”激辩之时,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也“不失时机”地于10月10日开始在新浪、搜狐等6家国内主要的门户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涉及“对现行法定放假安排是否满意”、“对借调周末形成的7天长假应不应保留”、“小长假是否调休”等多项重要内容,意图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
法治周末记者从国家旅游局获悉,10月12日,此次调查已正式结束,自征集意见以来,约211万人填写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现行放假安排有70%的民众表示不满意,而在借调周末形成的黄金周应否保留这一关键问题上,保留和取消的人数却基本持平,分别占45.1%和50.2%。
“放假是民生大事,这次调查是对民意关切的回应。”胡刚教授在肯定此次调查积极性的同时也认为这释放出了一个信号——黄金周等假期制度可能会进一步调整。但他强调,当前的调查结果并未能反映出真实民意。
“老百姓谁不愿放假?每年黄金周的出游乱象恰恰说明民众渴望假期的心理,为什么支持取消黄金周的人数反而还要多一些?”胡刚分析指出,一是不少人在今年这个长假里过得不愉快,现在选择难免会发泄情绪;另外在问题设置上,没有问长假是否要保留,而是问调借周末形成的长假是否保留,这让很多对调假不满的民众选择了取消,“实际上他们不反对长假,只是不喜欢混乱的调休”。
对于胡x教授的观点,市民吴英非常赞同,她至今仍能熟练地背出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长假的口诀,“上3休3上6休1上2休7上5休1”。吴英坦言,这种借调周末的休假方式完全打乱了生活节奏,也让假期质量大打折扣。
吴x参与了此次网上调查,并选择取消调借周末的长假,她多次向法治周末记者强调,自己并非想取消黄金周,而是希望假期能安排得更合理。
“我们要假期,但不是这么乱调的假期”、“假期人挤人、回来还得还‘债’,更烦了”……在网上和吴英一样抱怨“挪休凑假”的民众人数众多,特别对当前“挪2休3”的清明、端午、中秋3个小长假反对声更甚。
“3天小长假的效果和周末差不多,却打乱了人们的正常节奏,应该取消。”在研究员刘思敏看来,对于黄金周不但不应取消,还应该增加,“我们现在不是假太多,而是假太少了。”
刘xx表示,由于长假供给的短缺,民众出游需求的“堰塞湖”已经形成,“十一”黄金周井喷只是一连串的报警信号之一。
专家建议增设黄金周
刘xx介绍,为应对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刺激消费,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黄金周假日制度,设立春节、“五一”和“十一”3个黄金周。2000年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便达2800万人次,此后逐年激增,火爆、拥堵等字眼也开始见诸报端。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黄金周的发展恰恰体现了随着经济发展,民众对假期出游的需求。”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刘思敏认为这是使之后“十一”黄金周不断爆棚的重要原因,“春节更多满足的是民众对家庭团聚的传统精神需求,而‘五一’、‘十一’黄金周满足的是以旅游消费为载体的现代精神需求,‘五一’长假没了,必然涌向‘十一’长假。”
市民吴x很清楚“十一”出行会面临“人在堵途”,但她表示这是一个知情且无奈的选择,春节长假得多陪老人、走亲戚,一家人没法出去旅游,就只剩下“十一”长假了,所以明知人多,也没辙。
“正因为长假供给的稀缺,才会有‘千军万马去挤黄金周这一独木桥’的现状。”刘思敏指出,如果在一年的前、中、后期都有一个黄金周,则可以分流民众需求,因此应恢复“五一”黄金周。 这一建议也迎合了广大民众的期待,据统计,对于节假日安排的建议部分,民众呼声最高的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希望恢复“五一”黄金周;二是呼吁延长春节假期。
“要想满足这两个愿望,必须要增加我国的法定假期。”刘思敏介绍,按照2007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目前我国公民法定的放假节日共11天,与其他国家相比,假期偏少,如果能将法定假期“扩容”至15至20天,不但方便增加黄金周,也可解决挪休拼长假的混乱放假模式。
对于一些“反黄派”专家呼吁的尽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来取代黄金周的说法,刘思敏直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胡x教授也认为,推行带薪休假不能取代黄金周,一方面因家庭成员单位不同,很难满足“全家出游”的需求;而且黄金周不全是旅游,也是很多弱势群体探家的机会,一旦取消,会伤害很多群体的权益。
“带薪休假和黄金周二者并行不悖,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满足需求、分散消费的效果。”胡刚说。
法治周末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多数市民对带薪休假取代黄金周并不认可。北京市民刘先生就诉苦称,“我们单位从没提过带薪休假,自己也不敢要求,把黄金周取消,带薪休假还执行不了,那我们真要‘喝西北风’了。”
黄金周——取消比增加好
2021-08-11 / 369
■编者按
西湖“爆棚”、故宫“超限”、九寨沟“沦陷”……因游人拥挤成灾,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变成了“黄金粥”,其存废之争再度成为焦点。
主张废除黄金周的“反黄派”,一再痛陈黄金周的弊端,他们还算了经济账,认为黄金周不仅对旅游经济增长并无多大益处,甚至每年可能造成千万亿元的损失。
主张增加黄金周的“挺黄派”则认为,黄金周不但保障了民众的休息权和休假权,更满足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旅游的刚性需求,绝不应取消。
那么,对于长假到底应该怎么放?面对这种拥堵成灾的效应,我们又能否在制度设计或景区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
西湖“爆棚”、故宫“超限”、九寨沟“沦陷”……多地景区出现客流井喷,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困在景区里,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里,“人头攒动”依旧成了各地最明显的景致,黄金周再度陷入无法回避的假日怪圈,被不少人戏称为“黄金粥”。
当休闲度假变成疲于奔命,当道路拥堵、景区爆棚、吃饭排队成为黄金周的关键词,同往年一样,黄金周结束后迎来的便是有关其存废的大讨论。
“黄金周非但不能废除,而且还应该要增加!”电话那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旗帜鲜明地向法治周末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强调,黄金周不但保障了民众的休息权和休假权,更满足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旅游的刚性需求,因此绝不应取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xx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当前黄金周之所以“熬”成“黄金粥”,恰恰暴露出当前我国假期制度的不完善,长假的短缺导致民众无奈选择集中出游。
“与其取消黄金周,不如从制度和设计上不断完善假期调休、带薪休假等制度,并增设黄金周,加强热门景区的建设和预警,让黄金周不再发‘稠’。”刘思敏说。
“爆棚”的黄金周
10月12日虽然是周六,但和其他上班族一样,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区的吴英也要为黄金周的调假而去上班。晚上7点半,带着一脸倦容的她刚踏进家门,就把书包随手抛在了沙发上,“这债可算还完了”。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虽然休息了整整7天,但吴英的感觉却是特别“累”,身体累,心也累,更悲催的是“累半天假期还没留下什么好的回忆”。打开电脑,双击“十一照片”的文件夹,吴英开始向法治周末记者讲述“十一”出游的“悲惨遭遇”。
这个黄金周,吴x和丈夫选择带孩子一起去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谁知10月2日到了西湖后才发现那里没有美景,只有“人景”。据后来的数据显示,当日西湖景区累计客流量达100.89万人次。
“你看看,你看看,能看出这是断桥吗!”吴英用手指用力地敲击着屏幕上的照片,照片中作为西湖代表景点之一的断桥上人满为患,已成“人桥”。
由于一直被挤在人群中,吴x一家只能透过“人逢”欣赏近在咫尺的西湖美景,而家人的几张照片,也俨然成了游人们的“集体照”。
“哪里都是人挤人,甭说玩了,走路都要当心别踩到人家的脚。”吴英说,原本计划好的黄金周一周之旅,10月4日便提前草草收场。
其实像吴x一家的“坑爹”遭遇,在近年来的黄金周已渐成常态。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通报,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南京中山陵游人就超过接待量10倍,北京故宫、厦门鼓浪屿等地也超过4至8倍。
今年的情况又进一步加剧。据统计,今年“十一”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比去年中秋国庆8天长假又增长了0.7%。
仅以10月2日为例,故宫全天接待游客17.5万人,不得不启动单向参观的强制措施,游客只能从南侧的午门进入,一路向北,不能反向回头;四川九寨沟景区也接待游客4万人,并出现4000多名游客滞留的情况,部分游客滞留时间长达5小时,景区不得不出动武警维持秩序……
面对种种乱象,民众纷纷以网晒各地“人海景观”、创作“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堵在最中间”这样的“黄金周诗词”来宣泄着心中的不满。
当景区爆棚、道路拥堵成了黄金周的主元素,在抱怨的同时,有关黄金周存废的讨论也不可避免地展开了。
公众不满调假制度
在“挺黄派”和“反黄派”激辩之时,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也“不失时机”地于10月10日开始在新浪、搜狐等6家国内主要的门户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涉及“对现行法定放假安排是否满意”、“对借调周末形成的7天长假应不应保留”、“小长假是否调休”等多项重要内容,意图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
法治周末记者从国家旅游局获悉,10月12日,此次调查已正式结束,自征集意见以来,约211万人填写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现行放假安排有70%的民众表示不满意,而在借调周末形成的黄金周应否保留这一关键问题上,保留和取消的人数却基本持平,分别占45.1%和50.2%。
“放假是民生大事,这次调查是对民意关切的回应。”胡刚教授在肯定此次调查积极性的同时也认为这释放出了一个信号——黄金周等假期制度可能会进一步调整。但他强调,当前的调查结果并未能反映出真实民意。
“老百姓谁不愿放假?每年黄金周的出游乱象恰恰说明民众渴望假期的心理,为什么支持取消黄金周的人数反而还要多一些?”胡刚分析指出,一是不少人在今年这个长假里过得不愉快,现在选择难免会发泄情绪;另外在问题设置上,没有问长假是否要保留,而是问调借周末形成的长假是否保留,这让很多对调假不满的民众选择了取消,“实际上他们不反对长假,只是不喜欢混乱的调休”。
对于胡x教授的观点,市民吴英非常赞同,她至今仍能熟练地背出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长假的口诀,“上3休3上6休1上2休7上5休1”。吴英坦言,这种借调周末的休假方式完全打乱了生活节奏,也让假期质量大打折扣。
吴x参与了此次网上调查,并选择取消调借周末的长假,她多次向法治周末记者强调,自己并非想取消黄金周,而是希望假期能安排得更合理。
“我们要假期,但不是这么乱调的假期”、“假期人挤人、回来还得还‘债’,更烦了”……在网上和吴英一样抱怨“挪休凑假”的民众人数众多,特别对当前“挪2休3”的清明、端午、中秋3个小长假反对声更甚。
“3天小长假的效果和周末差不多,却打乱了人们的正常节奏,应该取消。”在研究员刘思敏看来,对于黄金周不但不应取消,还应该增加,“我们现在不是假太多,而是假太少了。”
刘xx表示,由于长假供给的短缺,民众出游需求的“堰塞湖”已经形成,“十一”黄金周井喷只是一连串的报警信号之一。
专家建议增设黄金周
刘xx介绍,为应对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刺激消费,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黄金周假日制度,设立春节、“五一”和“十一”3个黄金周。2000年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便达2800万人次,此后逐年激增,火爆、拥堵等字眼也开始见诸报端。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黄金周的发展恰恰体现了随着经济发展,民众对假期出游的需求。”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刘思敏认为这是使之后“十一”黄金周不断爆棚的重要原因,“春节更多满足的是民众对家庭团聚的传统精神需求,而‘五一’、‘十一’黄金周满足的是以旅游消费为载体的现代精神需求,‘五一’长假没了,必然涌向‘十一’长假。”
市民吴x很清楚“十一”出行会面临“人在堵途”,但她表示这是一个知情且无奈的选择,春节长假得多陪老人、走亲戚,一家人没法出去旅游,就只剩下“十一”长假了,所以明知人多,也没辙。
“正因为长假供给的稀缺,才会有‘千军万马去挤黄金周这一独木桥’的现状。”刘思敏指出,如果在一年的前、中、后期都有一个黄金周,则可以分流民众需求,因此应恢复“五一”黄金周。 这一建议也迎合了广大民众的期待,据统计,对于节假日安排的建议部分,民众呼声最高的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希望恢复“五一”黄金周;二是呼吁延长春节假期。
“要想满足这两个愿望,必须要增加我国的法定假期。”刘思敏介绍,按照2007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目前我国公民法定的放假节日共11天,与其他国家相比,假期偏少,如果能将法定假期“扩容”至15至20天,不但方便增加黄金周,也可解决挪休拼长假的混乱放假模式。
对于一些“反黄派”专家呼吁的尽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来取代黄金周的说法,刘思敏直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胡x教授也认为,推行带薪休假不能取代黄金周,一方面因家庭成员单位不同,很难满足“全家出游”的需求;而且黄金周不全是旅游,也是很多弱势群体探家的机会,一旦取消,会伤害很多群体的权益。
“带薪休假和黄金周二者并行不悖,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满足需求、分散消费的效果。”胡刚说。
法治周末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多数市民对带薪休假取代黄金周并不认可。北京市民刘先生就诉苦称,“我们单位从没提过带薪休假,自己也不敢要求,把黄金周取消,带薪休假还执行不了,那我们真要‘喝西北风’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