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 / 424
林琬斯 实习生 黄晨发)在这届家长眼里,孩子的成绩可以“鸡”,视力、身高也可以“鸡”。
常规的运动加食补已经无法满足追身高心切的家长了,为了让孩子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睡前在孩子腹部打一针,一天一针或一周一针,一针几百,一年下来花费上十万并不少见。与此同时,生长激素价格是否偏高和是否被滥用等问题,也一再引发争议。
15个月打掉半辆特斯拉
“盼早日脱离生长激素”
“你知道我家娃8岁那年长了多少吗?只长了7毫米!”家住江苏苏州的李莎在女儿6岁时,发现女儿长高的速度较同龄人慢。
上小学以后,比同龄人矮近20厘米的女儿经常被路人问“还在上幼儿园吧?”,这成为李莎的心结。
女儿九岁那年,李莎将第一针生长激素针扎进她的肚皮。扎针至今一年半,第一年,女儿长高了12厘米,后续半年,每个月都长高了0.7厘米,共花费10万元。这对于李莎一家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但她觉得很值。
和李莎有同样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2018年11月,刘珍第一次带女儿注射生长激素,当时女儿已8岁零2个月,身高却只有120.1厘米。一直以来,刘珍以为女儿发育较晚,没想到孩子体内生长激素缺乏。
“短效水剂需坚持每天注射,虽是电子笔式注射器,针头小,但也怕孩子排斥,一咬牙,我还是选择了价格高一倍的长效水剂,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刘珍表示。
在注射长效水剂的第12周,医院复查结果显示孩子各项指标正常,长高了2.8厘米,这让刘珍十分激动。
然而,在注射生长激素的第三个月,孩子被查出假性发育,需同时注射抑制针控制发育。
抑制针在抑制发育的同时也在抑制生长。从注射生长激素与抑制针的第二个月开始,每个月,刘珍女儿的身高只长高0.8厘米、0.5厘米、0.3厘米……医生建议刘珍换成短效水剂,临场试验长,药效足,效果可能更好。
在断断续续注射了15个月生长激素后,刘珍以为停针后可以通过增强运动、调节饮食来“追高”,没想到结果还是让她失望了。
“停针后的17个月中,女儿只长高了7.5厘米,身高141.5厘米”,时隔1年5个月,刘珍和女儿重新拾起短效水剂。除去体检费用,近15个月的疗程总费用大概13万元,“花的钱差不多有半辆特斯拉了,我现在的愿望就是让女儿早日脱离生长激素。” 刘珍表示。
据新华社8月4日报道,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接诊了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王女士。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
“鸡娃”撑起的生意还要再涨价?
家长们的身高焦虑,助推了生长激素市场的发展。在a股市场上,多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生长激素。
长春高新2020年年报显示,其控股子公司金赛药业生产的生长激素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针剂)、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等人生长激素系列产品。
据国元证券7月21日研报,水针在活性、抗体发生、安全及便利性上优于粉针。5月21日的投资者调研纪要显示,金赛药业水针剂收入占比达到70%,长效水针占比12%至13%左右,粉针占比约8%至9%。
同时,水针的价格比粉针更高。证券时报e公司2019年6月曾报道,药品招标信息显示,生长素粉针年化费用近1.9万元,水针年化费用在4.2万元左右,长效剂型的年化费用在19.6万元左右。
家住江苏某二线城市的刘静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刚开始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时,选择了金赛药业的长效水剂赛增,一瓶长效水剂价格4300元,一瓶能注射三次,一周只需注射一次。
在孩子长高5厘米后,刘静把长效水剂换成了一瓶1100元,需每天注射一次的金赛药业短效水剂,一瓶大概能用半个月。
根据高禾投资研究中心2020年11月发布的数据,金赛生物在行业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占比74%。长春高新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金赛药业净利润达到8.78亿元,同比增长了70.02%。与金赛药业相比,另一生长激素龙头安科生物的市占率仅为15%。
5月18日,安科生物董秘、资本运营总监李坤在投资者接待日活动上表示:安科生物2021年一季度生长激素水针的销量,已经超过了2020年全年。
7月13日,国元证券研报显示,目前,安科生物的生长激素已布局粉针、水针,长效生长激素剂型也已完成临床试验即将报产,公司生长激素水针的新规格申请进展顺利,有望于近期获批。公司的2000万支生长激素产能项目已于2020年下半年进行申报,有望于2021年内获批投产。
安科生物在5月24日的投资者调研纪要中表示,目前生长激素粉针平均约为400天治疗期,总体费用2万多元,相对于一年长高约10cm的治疗疗效。生长激素水针的价格高于粉针,反而使用的患者更多。
2020年年报显示,安科生物生物制品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2.63%,这里的生物制品即生长激素。从安科生物后续管线来说,生长激素依然是布局重点。
而目前,除了金赛药业与安科生物,特宝生物的y型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ypeg-gh)项目正开展ⅱ/ⅲ期临床研究;天境生物一款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也已经进入iii期临床;亿帆医药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fc融合蛋白也已经获批临床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有消息指16个省区组团带量采购的品种名单上,重组生长激素赫然在列。
消息公布后,长春高科和安科生物均称未接到集采正式文件。安科生物还表示,目前生长激素不属于急需采购的产品,超过90%是患者自费的。
“影响患者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意识问题,因此市场没有打价格战的原因,不是价格越低越能卖得好。”安科生物表示。国元证券也指出,随着长效剂型的推广,价格体系甚至有望进一步升高。
8月4日,有生长激素企业内部人士向中新经纬客户端透露,现有生长激素产品不会涨价,在研产品还要根据未来市场的情况来决定。
上述企业内部人士指出,生长激素的价格受到国家政策影响与市场竞争影响,总体呈现价格下降的趋势,“在每年的招投标过程中,生长激素的价格是在总体稳定中略有下降”。
截至发稿,长春生物跌停,报276.52元/股,市值1119亿元;安科生物大跌11.04%,报13.45元/股,市值220亿元。
“生长激素可以用,但不能滥用”
生长激素在中国儿童矮小症的治疗已经步入正轨,但渗透率提升空间依然巨大,据国元证券2021年7月21日研报,2020年国内矮小症患者群体接受治疗的占比仅为5.7%。
与此同时,生长激素是否存在被滥用、是否价格偏高也一再引发争议。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部分家长神化了生长激素的作用,存在大规模、长时间的药物滥用;另一方面,部分医药代表以经济利益刺激医生多开生长激素,在高回扣的驱使下,产生了定价越高销路越好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投资者调研纪要同时显示,目前金赛药业生长激素的大概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医疗机构销售,“目前民营医疗机构的推广需依靠公立医院处方的带动”。
不仅如此,给不需要补充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也会面临严重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曾在微博上发文指出,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特纳综合症等是目前已批准的可以用生长激素的情况,且有时间窗口,骨骺未闭合,存在长高的可能,“我们是治病,不美容”。
如果孩子不是矮小症患者,打了生长激素会长得更高更快吗?潘慧表示,理论上可以,但不主张用,因为不在适应征范围内。
他建议,正确对待生长发育问题,在专科大夫的指导下进行综合生长激素治疗方案,科学进行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不能迷信生长激素。
(应受访者要求,李莎、刘珍、刘静均为化名。)
陷入“身高焦虑”的家长: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年花费上十万
2021-08-05 / 424
林琬斯 实习生 黄晨发)在这届家长眼里,孩子的成绩可以“鸡”,视力、身高也可以“鸡”。
常规的运动加食补已经无法满足追身高心切的家长了,为了让孩子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睡前在孩子腹部打一针,一天一针或一周一针,一针几百,一年下来花费上十万并不少见。与此同时,生长激素价格是否偏高和是否被滥用等问题,也一再引发争议。
15个月打掉半辆特斯拉
“盼早日脱离生长激素”
“你知道我家娃8岁那年长了多少吗?只长了7毫米!”家住江苏苏州的李莎在女儿6岁时,发现女儿长高的速度较同龄人慢。
上小学以后,比同龄人矮近20厘米的女儿经常被路人问“还在上幼儿园吧?”,这成为李莎的心结。
生长激素 受访人供图女儿九岁那年,李莎将第一针生长激素针扎进她的肚皮。扎针至今一年半,第一年,女儿长高了12厘米,后续半年,每个月都长高了0.7厘米,共花费10万元。这对于李莎一家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但她觉得很值。
和李莎有同样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2018年11月,刘珍第一次带女儿注射生长激素,当时女儿已8岁零2个月,身高却只有120.1厘米。一直以来,刘珍以为女儿发育较晚,没想到孩子体内生长激素缺乏。
“短效水剂需坚持每天注射,虽是电子笔式注射器,针头小,但也怕孩子排斥,一咬牙,我还是选择了价格高一倍的长效水剂,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刘珍表示。
在注射长效水剂的第12周,医院复查结果显示孩子各项指标正常,长高了2.8厘米,这让刘珍十分激动。
然而,在注射生长激素的第三个月,孩子被查出假性发育,需同时注射抑制针控制发育。
抑制针在抑制发育的同时也在抑制生长。从注射生长激素与抑制针的第二个月开始,每个月,刘珍女儿的身高只长高0.8厘米、0.5厘米、0.3厘米……医生建议刘珍换成短效水剂,临场试验长,药效足,效果可能更好。
在断断续续注射了15个月生长激素后,刘珍以为停针后可以通过增强运动、调节饮食来“追高”,没想到结果还是让她失望了。
“停针后的17个月中,女儿只长高了7.5厘米,身高141.5厘米”,时隔1年5个月,刘珍和女儿重新拾起短效水剂。除去体检费用,近15个月的疗程总费用大概13万元,“花的钱差不多有半辆特斯拉了,我现在的愿望就是让女儿早日脱离生长激素。” 刘珍表示。
据新华社8月4日报道,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接诊了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王女士。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
图片右边从上到下分别为无针注射器、电子笔式注射器与普通针头注射器 受访者供图“鸡娃”撑起的生意还要再涨价?
家长们的身高焦虑,助推了生长激素市场的发展。在a股市场上,多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生长激素。
长春高新2020年年报显示,其控股子公司金赛药业生产的生长激素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针剂)、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等人生长激素系列产品。
据国元证券7月21日研报,水针在活性、抗体发生、安全及便利性上优于粉针。5月21日的投资者调研纪要显示,金赛药业水针剂收入占比达到70%,长效水针占比12%至13%左右,粉针占比约8%至9%。
同时,水针的价格比粉针更高。证券时报e公司2019年6月曾报道,药品招标信息显示,生长素粉针年化费用近1.9万元,水针年化费用在4.2万元左右,长效剂型的年化费用在19.6万元左右。
家住江苏某二线城市的刘静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刚开始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时,选择了金赛药业的长效水剂赛增,一瓶长效水剂价格4300元,一瓶能注射三次,一周只需注射一次。
在孩子长高5厘米后,刘静把长效水剂换成了一瓶1100元,需每天注射一次的金赛药业短效水剂,一瓶大概能用半个月。
根据高禾投资研究中心2020年11月发布的数据,金赛生物在行业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占比74%。长春高新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金赛药业净利润达到8.78亿元,同比增长了70.02%。与金赛药业相比,另一生长激素龙头安科生物的市占率仅为15%。
5月18日,安科生物董秘、资本运营总监李坤在投资者接待日活动上表示:安科生物2021年一季度生长激素水针的销量,已经超过了2020年全年。
7月13日,国元证券研报显示,目前,安科生物的生长激素已布局粉针、水针,长效生长激素剂型也已完成临床试验即将报产,公司生长激素水针的新规格申请进展顺利,有望于近期获批。公司的2000万支生长激素产能项目已于2020年下半年进行申报,有望于2021年内获批投产。
安科生物在5月24日的投资者调研纪要中表示,目前生长激素粉针平均约为400天治疗期,总体费用2万多元,相对于一年长高约10cm的治疗疗效。生长激素水针的价格高于粉针,反而使用的患者更多。
2020年年报显示,安科生物生物制品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2.63%,这里的生物制品即生长激素。从安科生物后续管线来说,生长激素依然是布局重点。
而目前,除了金赛药业与安科生物,特宝生物的y型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ypeg-gh)项目正开展ⅱ/ⅲ期临床研究;天境生物一款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也已经进入iii期临床;亿帆医药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fc融合蛋白也已经获批临床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有消息指16个省区组团带量采购的品种名单上,重组生长激素赫然在列。
消息公布后,长春高科和安科生物均称未接到集采正式文件。安科生物还表示,目前生长激素不属于急需采购的产品,超过90%是患者自费的。
“影响患者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意识问题,因此市场没有打价格战的原因,不是价格越低越能卖得好。”安科生物表示。国元证券也指出,随着长效剂型的推广,价格体系甚至有望进一步升高。
8月4日,有生长激素企业内部人士向中新经纬客户端透露,现有生长激素产品不会涨价,在研产品还要根据未来市场的情况来决定。
上述企业内部人士指出,生长激素的价格受到国家政策影响与市场竞争影响,总体呈现价格下降的趋势,“在每年的招投标过程中,生长激素的价格是在总体稳定中略有下降”。
截至发稿,长春生物跌停,报276.52元/股,市值1119亿元;安科生物大跌11.04%,报13.45元/股,市值220亿元。
“生长激素可以用,但不能滥用”
生长激素在中国儿童矮小症的治疗已经步入正轨,但渗透率提升空间依然巨大,据国元证券2021年7月21日研报,2020年国内矮小症患者群体接受治疗的占比仅为5.7%。
与此同时,生长激素是否存在被滥用、是否价格偏高也一再引发争议。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部分家长神化了生长激素的作用,存在大规模、长时间的药物滥用;另一方面,部分医药代表以经济利益刺激医生多开生长激素,在高回扣的驱使下,产生了定价越高销路越好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投资者调研纪要同时显示,目前金赛药业生长激素的大概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医疗机构销售,“目前民营医疗机构的推广需依靠公立医院处方的带动”。
不仅如此,给不需要补充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也会面临严重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曾在微博上发文指出,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特纳综合症等是目前已批准的可以用生长激素的情况,且有时间窗口,骨骺未闭合,存在长高的可能,“我们是治病,不美容”。
如果孩子不是矮小症患者,打了生长激素会长得更高更快吗?潘慧表示,理论上可以,但不主张用,因为不在适应征范围内。
他建议,正确对待生长发育问题,在专科大夫的指导下进行综合生长激素治疗方案,科学进行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不能迷信生长激素。
(应受访者要求,李莎、刘珍、刘静均为化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