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0 / 1919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8月20日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两周年。两年来,临港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成效如何?未来更大压力测试的看点在哪些领域?在浦东引领区建设背景下,临港新片区又将面临哪些新机遇?对此,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自贸试验区角度,临港新片区要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经验;从特殊经济功能区角度,临港新片区应就其他地区尚不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开展改革试点,开展风险压力测试。
在孙元欣看来,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给临港新片区形成了叠加型的制度创新优势和良好环境,有利于协同创新、交叉验证和扩大产出效应。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具有四大新特点
证券时报记者:就您的观察,临港两周年来的改革成效如何?总体方案中提到的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是否有明显的突破?
孙元欣:建设临港新片区是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临港新片区揭牌两年来,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建立“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二是投资项目密集启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产业加快布局;三是承接了市、区政府事权1170余项,为企业提供快捷服务;四是产城融合,加快建设交通设施等。其中,建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特斯拉超级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上海速度,可圈可点,有很好示范引领效应,这些均为临港新片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证券时报记者: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对临港新片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孙元欣:全国综合保税区有150多个,随着我国平均关税率的下降,保税效用逐渐减弱。如何转型升级,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在探索,是全国首创,意义十分重大。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有四个新特点,一是采用”主分区“模式,海、空港联动;二是面积较大,适宜发展中转集拼、全球维修、保税研发和先进制造等产业;三是实施海关监管新政策,如“一线”货物入区,采用“负面清单 抽查监管”,符合条件的货物“不税、不报、不检”等;四是适用临港新片区创新制度和税收政策,有政策叠加优势。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分两期建设,已正式运行,目前吸引了一大批高能级的国际企业入驻。“十四五”期间,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芦潮港区域)有望进一步扩容。根据《浦东引领区意见》,浦东具备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采用洋山特殊综保区的政策。
推进数据跨境流动仍存在诸多难点
证券时报记者:日前发布的临港新片区“十四五”规划提出探索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在您看来,看点在哪些领域?
孙元欣:需要突破的若干重点领域有:从“0”到“1”的科技创新,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供应链,丰富和优化企业跨境服务,为离岸业务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商事争端等领域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探索适应境外投资、离岸业务、服务出口、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等。
当然,难点仍存在,比如,突破国家“卡脖子”领域,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创新策源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国家关注的要点,如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突破,而开放政策、金融支持和税收政策是企业普遍关注的要点。
证券时报记者:数据跨境流动也是临港着重关注的,在您看来,这方面未来突破点和面临的障碍有哪些?
孙元欣:根据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实施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具体任务有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构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和管理机制、开展国际合作规则试点等。临港新片区已着手建设连接长三角骨干光纤网络、直达亚太和全球的海底光缆系统,探索建设全球数据枢纽平台,进度很快。
推进数据跨境流动也存在诸多难点,如适用产业、安全考量和监管方法等。例如,数据本地化存储,是“一刀切”还是分类管理?如何界定跨境数据流动的各类场景,如何建立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的数据跨境模式,如何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如何确保国家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解决问题还要靠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解决问题和优化完善。
临港新片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国际数据港、数字经济高地、国际信息通讯设施、数字智慧城市等任务,这些都是下一步的突破方向。
应围绕两大定位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证券时报记者: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施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您看来,临港新片区未来应如何进一步突破?
孙元欣:目前,临港新片区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体量不够大,先行启动区经济密度远低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二是创新策源、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的匹配融合还需加强。临港新片区有两个明确定位,一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二是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应紧紧围绕这两个定位,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更大力度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从自贸试验区角度,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经验;从特殊经济功能区角度,在其他地区尚不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开展改革试点,进行风险压力测试,不忘初衷,持续推进,善作善成。
证券时报记者:在浦东引领区建设背景下,临港新片区面临哪些机遇?
孙元欣: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给临港新片区形成了叠加型的制度创新优势和良好环境,有利于协同创新、交叉验证和扩大产出效应。
《浦东引领区意见》指出,“在浦东全域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这是否会淡化临港新片区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呢?我觉得不会,两者可视为叠加关系。临港新片区将成为“特”中之“特”,关键是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临港新片区可以就“其他地区尚不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相关成果具备条件后率先在浦东全域推广实施。
另外,《浦东引领区意见》适用于浦东新区,全国人大授权上海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也明确“浦东新区法规只在浦东新区范围内有效”。然而,浦东新区管辖范围与临港新片区规划面积(873平方公里)有约40%面积重叠,包括先行启动区120平方公里。浦东引领区的新改革措施和税收政策,在临港新片区将出现部分地区适用,部分地区不适用的情况,这是一个新情况,因此,应该深入研究,尽早提出妥善解决办法。
专访上海财大教授孙元欣:临港新片区应从特殊经济功能区角度加大风险压力测试
2021-08-20 / 1919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8月20日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两周年。两年来,临港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成效如何?未来更大压力测试的看点在哪些领域?在浦东引领区建设背景下,临港新片区又将面临哪些新机遇?对此,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自贸试验区角度,临港新片区要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经验;从特殊经济功能区角度,临港新片区应就其他地区尚不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开展改革试点,开展风险压力测试。
在孙元欣看来,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给临港新片区形成了叠加型的制度创新优势和良好环境,有利于协同创新、交叉验证和扩大产出效应。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具有四大新特点
证券时报记者:就您的观察,临港两周年来的改革成效如何?总体方案中提到的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是否有明显的突破?
孙元欣:建设临港新片区是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临港新片区揭牌两年来,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建立“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二是投资项目密集启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产业加快布局;三是承接了市、区政府事权1170余项,为企业提供快捷服务;四是产城融合,加快建设交通设施等。其中,建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特斯拉超级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上海速度,可圈可点,有很好示范引领效应,这些均为临港新片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证券时报记者: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对临港新片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孙元欣:全国综合保税区有150多个,随着我国平均关税率的下降,保税效用逐渐减弱。如何转型升级,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在探索,是全国首创,意义十分重大。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有四个新特点,一是采用”主分区“模式,海、空港联动;二是面积较大,适宜发展中转集拼、全球维修、保税研发和先进制造等产业;三是实施海关监管新政策,如“一线”货物入区,采用“负面清单 抽查监管”,符合条件的货物“不税、不报、不检”等;四是适用临港新片区创新制度和税收政策,有政策叠加优势。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分两期建设,已正式运行,目前吸引了一大批高能级的国际企业入驻。“十四五”期间,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芦潮港区域)有望进一步扩容。根据《浦东引领区意见》,浦东具备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采用洋山特殊综保区的政策。
推进数据跨境流动仍存在诸多难点
证券时报记者:日前发布的临港新片区“十四五”规划提出探索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在您看来,看点在哪些领域?
孙元欣:需要突破的若干重点领域有:从“0”到“1”的科技创新,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供应链,丰富和优化企业跨境服务,为离岸业务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商事争端等领域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探索适应境外投资、离岸业务、服务出口、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等。
当然,难点仍存在,比如,突破国家“卡脖子”领域,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创新策源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国家关注的要点,如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突破,而开放政策、金融支持和税收政策是企业普遍关注的要点。
证券时报记者:数据跨境流动也是临港着重关注的,在您看来,这方面未来突破点和面临的障碍有哪些?
孙元欣:根据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实施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具体任务有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构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和管理机制、开展国际合作规则试点等。临港新片区已着手建设连接长三角骨干光纤网络、直达亚太和全球的海底光缆系统,探索建设全球数据枢纽平台,进度很快。
推进数据跨境流动也存在诸多难点,如适用产业、安全考量和监管方法等。例如,数据本地化存储,是“一刀切”还是分类管理?如何界定跨境数据流动的各类场景,如何建立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的数据跨境模式,如何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如何确保国家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解决问题还要靠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解决问题和优化完善。
临港新片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设国际数据港、数字经济高地、国际信息通讯设施、数字智慧城市等任务,这些都是下一步的突破方向。
应围绕两大定位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证券时报记者: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施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您看来,临港新片区未来应如何进一步突破?
孙元欣:目前,临港新片区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体量不够大,先行启动区经济密度远低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二是创新策源、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的匹配融合还需加强。临港新片区有两个明确定位,一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二是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应紧紧围绕这两个定位,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更大力度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从自贸试验区角度,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经验;从特殊经济功能区角度,在其他地区尚不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开展改革试点,进行风险压力测试,不忘初衷,持续推进,善作善成。
证券时报记者:在浦东引领区建设背景下,临港新片区面临哪些机遇?
孙元欣: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给临港新片区形成了叠加型的制度创新优势和良好环境,有利于协同创新、交叉验证和扩大产出效应。
《浦东引领区意见》指出,“在浦东全域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这是否会淡化临港新片区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呢?我觉得不会,两者可视为叠加关系。临港新片区将成为“特”中之“特”,关键是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临港新片区可以就“其他地区尚不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相关成果具备条件后率先在浦东全域推广实施。
另外,《浦东引领区意见》适用于浦东新区,全国人大授权上海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也明确“浦东新区法规只在浦东新区范围内有效”。然而,浦东新区管辖范围与临港新片区规划面积(873平方公里)有约40%面积重叠,包括先行启动区120平方公里。浦东引领区的新改革措施和税收政策,在临港新片区将出现部分地区适用,部分地区不适用的情况,这是一个新情况,因此,应该深入研究,尽早提出妥善解决办法。
推荐文章